2025年10月10日晚,平壤金日成广场,朝鲜为劳动党成立80周年搞了一场夜间阅兵。当天在下雨,队伍没停,车也没停。朝鲜媒体《劳动新闻》和朝中社说,压轴把“火星-20”洲际导弹推了出来,车体很长,轴很多。因为这个,外界马上把目光放在它到底能不能打到美国本土。
先看一个事实:这次是在雨里阅兵,灯光、烟火、车辆全上阵。接着说一句评点,这种安排就是要告诉别人,坏天气也不影响他们的动员和出动。另外,夜间出场,更强调“随时能走”的态度。这是一种强硬的现场表达。
再看官方用词。朝鲜媒体把“火星-20”称作“最强核战略武器系统”,还强调机动发射车是一体化。简评一下,这些词就是要把牌打高,指向美国和国内两头。同样,它把车轴做得很长,意在传递载荷更大、飞得更远的印象。
朝鲜媒体还提到,9月做了新型高推力固体燃料发动机的地面试验,说要用于这型导弹。评论一句,地面试验是必要一步,但和真正飞出去不一样。结果就是,外界还需要看后续飞行试射的公开数据。目前第三方的细节图和分析还不多。
往前倒一下。2017年外界记录到“火星-15”,2022年看到更大的“火星-17”,2023年又出现固体的“火星-18”。路线很清楚:从液体到固体,从发射准备长到准备短。因为这个,探测和预警的时间会被压缩。
这次的发射车很长,轴数比过去更多。接着说,通常车越长,导弹越重,可能带的东西也更多。具体带多少、带什么,要靠试射和碎片化信息拼图。同样,台上看外形,不等于拿到性能参数。
朝鲜过去做过高抛试射,弹上去很高、飞行时间很长。评一句,高抛能看动力,但再入和打得准,要看正常弹道试射。美国和韩国一直提醒这一点。结果就是,双方对“可用性”的评估差距还会存在。
射程是外界最关心的点。国内外不少报道直接说“覆盖美国全境”。简评一下,即便按保守估计,只要能飞过一万多公里,美国本土就都在圈里。同样,让美方更紧张的,其实是发得快、点位多、拦得难。
再看突防。美国本土反导数量不多,主要守关键点;日韩海上拦截更多是对付中短程。因为这个,如果朝鲜今后做多弹头、诱饵或者变轨,拦截难度会上去。结果就是,各方会加码投入和演训。
国际掰手腕也在进行。2024年以来,朝俄互动升温,西方多次通报朝鲜向俄提供弹药,俄方是否给技术支持并未有公开证据。简评一下,把朝鲜每一步都算成别人帮的,容易低估它自己十几年的持续投入。它的路线从大车到固体车,确实是一条可见的技术路径。
半岛军事活动也在加码。美韩日三方机制更紧,海空演训更密;朝鲜则用导弹活动和卫星发射回应。这样你来我往,擦枪走火的风险上升。因为这个,热线和危机管理变得更要紧。
制裁层面,联合国的框架还在,但安理会分歧大,新制裁不好推。结果就是,制裁没有消失,朝鲜也没有停。同样,外界更多靠单边限制和技术出口管控去拦。效果如何,还要看时间。
国内动员是另一条线。阅兵既是给外面也是给里面看。雨里走队、重车压轴,就是在对民众说“我们能顶住”,对外说“我们不退”。因为这个,谈判的门槛会被抬高。接着外交空间会更窄。
再说美国。美国一直强调要从“实力地位说话”,现在有人把硬货摆上台,话题就换到了“谁的家伙更硬”。同样,美韩日会继续练兵、升级拦截;朝鲜会继续做展示和试验。结果,就是一盘长期下棋,不是谁能收场。
夜里雨没停,水在广场地砖上铺开,灯光打在水面发亮,十一轴的大车慢慢碾过,士兵紧握旗杆,地勤弯腰擦掉车灯上的水珠。下一步是飞一枚把性能写进公开记录,还是再来一次展示把气势压住?美韩日会把演训往前排,还是留出对话口子?
什么配资平台才是正规的,股市配资|股市配资网,配资平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