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一幕反复在脑子里闪回:终场哨声响起,澳大利亚球员笑得像刚拆了礼物,咱们中国男篮的脸色倒像是刚被数学老师点名答题。
气氛别提多凝重,弹幕上一水的“又输了”,有点像过年抢红包,手慢一拍,啥都没抢到。
亚洲杯成年组、青年组,连着两届被澳大利亚抬走冠军奖杯,观众席都快坐出“澳粉”来了。
你要说气人吧,确实气人,可又不得不服——人家这水平,往哪儿搁都是硬茬儿。
有时候,真羡慕澳大利亚男篮那种自带“外挂”的气场。
人高马大是标配,篮下卡位像堵墙,咱们队员挤进去,跟挤地铁早高峰似的,怎么转都转不开身。
成年组那场,篮板球一度拉开十几个,青年组更别提,球都还没落地,澳大利亚已经起飞了。
全场下来,咱们的篮板像是被人抢了饭碗,内线球员表情僵硬,连个笑都挤不出来。
偶尔有个反击打成,评论区都能炸锅,真有种“久旱逢甘霖”的感觉。
比赛里,最让人无语的,还是中国球员的犹豫。
外线传导倒是花哨,突破分球一到关键时刻,手脚就不听使唤,像是突然想起来家里煤气还没关。
空切、反击、快攻,能做的动作都写在战术板上,临场却像掉线了一样,数据说话,场均反击得分低得离谱。
每次碰上澳大利亚,咱们罚球命中率也跟着心跳波动,场上气氛一紧张,手抖得连观众都看出来了。
其实有一段时间,我还挺怀旧的。
九十年代那会儿,咱中国男篮跟NBA球队过招,虽说胜少负多,好歹打得有点血性。
姚明那批人,留洋归来,球场气势足,场下也有范儿。
现在留洋的越来越多,青训基地也比以前多得多,可等到真刀真枪的比赛,怎么还是一副“新司机开大巴”的既视感?
以前能自信地拿亚洲冠军,现在澳大利亚成了新大山,咱们这点身高、速度和对抗,愣是爬不上去。
说到这里,不得不提一句,亚洲篮球这盘棋,澳大利亚的加入简直像棋盘上空降一颗核弹。
新西兰、伊朗、日本也都被炸得七荤八素,不止中国男篮头疼。
人家不是来客串的,简直就是来开新地图的。
澳大利亚青训、体能、对抗、战术,步步到位。
你去翻下数据,近年来澳大利亚男篮无论在亚洲还是世界赛场,都是第一档。
与此同时,咱们的“亚洲老大”滤镜就跟老照片一样,渐渐泛黄。
不止如此,场外的舆论压力也够呛。
每次输了,微博评论区秒变“情感树洞”,网友们的热情比场上球员体能还持久。
有人一边吐槽“又是老毛病”,一边还不忘调侃,“这波操作,怕不是来考验球迷心脏的。”
偶尔也有理性分析,说什么“提升对抗才是关键”,但大多数时候,气氛都像刚输完高考志愿的家长会,大家心底都不服气。
有意思的是,澳大利亚其实也是“留洋大户”。
球员分布在欧洲、NBA,青训直通世界顶级联赛。
你看人家培养球员那路数,和咱们这边“以赛代练”的思路完全不是一个路数。
中国球员留洋是好事,问题是,回来后发现国内节奏和世界节奏两个频道。
青训体系硬件在升级,软件、理念、教练体系,很多地方还卡着老版本。
别说和澳大利亚拼,跟日韩、新西兰掰手腕,咱们有时候都打得磕磕碰碰。
有一阵子,CBA还讨论过请塞尔维亚球队来联赛陪练,想学点欧洲篮球的“狠活儿”。
一场场大讨论,最后也没见动静。
你说靠外援就能解决问题?
未必。
篮球这东西,终究得靠自己下狠劲。
现在,更多年轻球员出国打球,青训在变,但要说中国男篮能不能很快翻身,没人敢打包票。
毕竟,数据、体能、教练、战术、心理素质,每一样都是“短板理论”里的那块板,谁掉链子都不行。
说到底,亚洲篮球的天花板已经被澳大利亚顶得老高。
有人觉得这未必是坏事,说不碰硬茬永远长不大。
也有人念叨着“冠军最重要”,但你要问队员、教练,谁不想再捧一次奖杯?
亚洲赛场的荣誉感、对抗强度,全都被澳大利亚搅得天翻地覆。
世界大赛更别提了,和欧美球队较量,场面常常一边倒,现在连亚洲都变成“修罗场”。
经常想,澳大利亚这帮人到底图个啥?
亚洲冠军?
热身?
还是单纯喜欢虐菜?
你要说他们是为了刷数据,倒也不至于。
人家是用亚洲赛场当“训练场”,为世界杯和奥运会攒经验。
中国男篮这几年,自己也在找路。
可每次看完比赛,脑子里冒出的不是输赢的结论,而是一个问号:我们还能赢回来吗?
还是说,得先学会怎么不被打懵?
你觉得呢?
下次坐在电视机前,看到中国男篮遇上澳大利亚,你还会有点小期待,还是已经习惯了这种“硬刚不成反被教育”的戏码?
留言区别躲,敢说敢聊,咱们一起拆这个局。
什么配资平台才是正规的,股市配资|股市配资网,配资平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